[書記]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: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

這本書: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: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- 珍‧雅各

好喜歡這本書!最近在聽城市好過日的 podcast ,開始對都市設計產生興趣。本書原文於 1961 年出版,旨在批判當時常見的都市規劃理論,在過去六十年間似乎成為了都市設計這門學科很重要的書。話雖如此,書中批判的規劃方式現在還是可以從生活中處處看到......都市更新就是最直接的例子。

整本書的描述非常淺顯易懂,連我這樣的外行人也能看得行雲流水。作者珍.雅各本人不是建築科班出身,本書並不是從理論開始談,而是舉了大量作者身邊的觀察和訪談的實例,用描述方式一個一個帶出作者想要談的議題,非常容易理解。

整本書的核心概念大概就是:城市是活著的,最重要的是維持多樣性。本書提出的所有條件和建議基本上都圍著這個核心概念。

首先花了幾章闡述,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間是街道,不是建築。城市的安全是由街道安全來決定的。安全的城市的必要條件是讓人能夠在充滿陌生人的街道上感到安全。傳統都市規劃理論認為透過隔離出獨立的街道會比較安全,但事實證明相反:被隔離出來的區域無人使用,人們更不敢使用;熙來攘往的街道上,人們感到比較安全。有人使用、有很多眼睛看著的街道比較安全。

讓街道安全的必要條件是有人使用,於是要讓一個街道維持在安全狀態,就是一天的不同時段都要有人使用。從這裡就帶出了多樣性的重要:如果一個區域只有單一類型的集中,那所有人都會在同樣的時段出現、同樣的時段離開。

這裡作者提出多樣性的四個條件:

  1. 一個地區內部要有混合的主要功能
  2. 街廓(block)要短
  3. 地區內有不同年代和狀況的建築物混合
  4. 足夠密集的人口

書中花了很大篇幅來解釋每一點。最簡單的理解是,他們都是為了產生多樣性,進而讓一天的所有時段街上都有人。

如果地區只有一個主要功能,例如全都是辦公大樓,那平日街上會有人的時段就是上下班時間和中午,週末則完全不會有人;Block 短小可以製造更多的交集和停留,如果一整條街很長,一個人能走的路就只有這一條,就很少機會和其他條街上的人有交流、也很難形成熱鬧的街道;混合年代的建築物可以讓地區裡的人組成比較複雜,不會都是同一類的人、都在同一時間出現;足夠密集的人口,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。

然而多樣性也會造成自我破壞。當多樣性自由發展,可能會有某一種類型特別佔上風,接著自然而然地所有人都會想要做這個類型的生意,單一類型開始取代多樣性、地區變得單一用途、進而沒落。作者提出的解法思路是透過一些限制來阻止多樣性發展造成的單一,例如限制新建築的高度,因此低矮建築物就不會被高的建築取代;例如分散設置一些容易聚集多樣性的公共建築,並且不管地區怎麼發展都不能讓它被取代。設下限制以後,依然任其自然發展,而不是透過強制。

書中也花了一章來說明汽車的問題。汽車本來不應該是問題,汽車比馬車還乾淨(馬糞很臭)、承載量又大,是過量的汽車造成了問題。用強制分區的方式無法解決問題,強制人車分流只會造成用車的地方車水馬龍、人走的地方沒有人。

過去在《好城市》曾經讀過,拓寬道路只會造成更多車子上路,在本書中看到更很淺顯易懂的解釋,關於車子怎麼樣侵蝕城市。如果把城市內的經濟活動轉換成使用者數量、再算成需要多少車輛,最後算出車輛需要的道路面積,就會發現城市面積根本不夠,必須往外擴張。城市往外擴張的話,原有的經濟設施要不是會變得更稀薄讓人更依賴用車、就是變得更多因此讓更多人活動,於是車輛使用的需求又更大。書中提出的解法思路都是一致的,透過一些限制來造成車行不易,例如限制行車路段、限制車速等等,於是那些在選擇邊界的人(可以開車也可以不開車)就會選擇不開車。

作者是美國人、本書完全是觀察美國城市。還滿好奇如果他看到台灣的機車會覺得怎麼樣?機車當然比起大眾運輸還是比較佔地,但是相較於汽車製造的污染小、也比較不佔停車地方,而且很有效地減少路上的汽車數量。

其他還有,書中提到的貧民窟的去貧民窟化非常有趣,他的概念是:如果人們都想在生活水準提高以後離開,這個地區就不會改善。如果人們提高生活水準以後想繼續留下,這個地方才有機會改善。作者反對一整區的公共住宅,一來這樣造成多樣性的不足,二來公共住宅就是人們改善生活以後必須離開的地方,人們只會覺得那是暫時的居所,不會有心改善地區。

作者主張政府不是自己經營公共住宅,而是補助私人來進行。藉由補貼不同金額的方式讓不同所得水準的人們可以住在同樣地區,如果人們的所得提高、付得起市場行情的房租了,他們還是可以選擇繼續留下。

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概念,這邊就不一一介紹了。我的 takeaway 就是,把城市想成一個活著的叢林,叢林是無法被規定的。健康的生態系需要多樣性,大刀闊斧地劇烈改變可能毀掉生態,反而是細水長流的緩慢改變才能長久。城市也是一樣。

最後一個感想是,本書中提到的大量元素、那些歐美大城市規劃了半天還追求不到的多樣性,不就是台北嗎?